【珠海排山村民居改造】
  • 项目名称:【珠海排山村民居改造】
  • 设计时间:2018年6月
  • 项目地址:广东 ۰ 珠海
  • 施工时间:2019年4月
  • 项目规模:2000㎡

无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,乡村始终是我们内心的故乡。

东篱下盛开的菊花,荷锄而归时的明月,稻花香中的鸣蛙,疾走追蝶的儿童......我们的祖辈在乡村中安家乐业、安顿身心;乡村生活有人间温暖的炊火,也有最为质朴又深邃的诗意,根植在我们的灵魂中。

城市有的是永远都不会落定的尘埃,永远都不会停下来的热闹。人们居住在城市,并非因为城市是宜居之所,而是因为城市集中了社会的优质资源。现代人要考虑教育、交通、生活配套、生计的维持.......乡村纵然承载着生活的理想,却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家园。

 

对于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、再生就尤为珍贵,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,更是乡村生活范本的保存,对中国式理想生活的探索。

 

 


以本项目为例:

项目位于珠海斗门排山村,原名斜排村,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,拥有230多年历史,为珠海市规模最大,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村。

本项目的几栋民居,原主人大多移居国外多年,村中民居也年久失修,逐渐凋零。民宿建设其实也是一种保护传统民居的方法,是旧建筑的文脉传承及新生。对这些民居的修建,使我们得以窥见、得以体验旧时的生活方式。


自古中国人营造空间便讲究风水,其实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与发展环境。

排山古村建筑“以祠为宗”的布局形式,古村整体坐西向东,民居循斜坡自低向高而建,规整划一。村前弯月形大水塘,聚水聚财之寓意。

岭南古建筑墙体大致有夯土墙、蚝壳墙、青砖墙,石头墙、木墙,而排山民居就地取材,以夯土墙建筑居多。盖因珠海地处沿海,三合土版筑夯土墙(三合即土、砂、石灰)有优越的抗风性及抗雨水侵蚀性。我们对本项目的夯土墙和木构给予最大程度的保留,修旧如旧,保留原建筑的淳朴。



院落围墙加建“帽檐”,

断壁残垣处构建玻璃防护装置,

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的侵袭。



考量并借用,每个项目携带的文化信息,赋予项目新的功能和气质。



最传统与最时尚的对话,新与旧不是互相退让、对峙、主次的关系,他们更像是一种奇妙共生,你中有我我中有你。土与木这两种温暖的材质本身就使得空间充满乡土质朴的味道,新的构建则提供了一种印象式的诗意留白空间,形成对话。

新与旧  I  门于建筑而言,犹衣领之于人!对门进行了改造,使之显得年轻时尚。庭院小门具备趣味性,屋门则是显精神。



就地取材,因地制宜,回归土地伦理。

在材料的运用上,使用旧瓦,老木材,红砖这些简单的本土元素作为地面铺贴,质朴、有年代气息、透水性好。遵从自然的材料就是好材料。

木构凉亭、竹子作顶、鹅卵石为墙。


传统民居的建造,受习俗、材料、技术及营造法式等诸多因素左右,主流是规整式住宅,对个性的需求及表达不突出。室内采光及空气对流较少。一来传统民居窗户普遍较小;二来建筑体的背后不开窗(有风水习俗的因素,客观上这个位置一般作为卧室,有私密性的考量)。

我们对原建筑屋顶局部架高,开窗采光,强化对流,使得室内光线充足。




过去的民居建筑,洗手间并不设在卧室里。

本案在追求乡野的生活体验同时,室内功能布局及居住尺度按照现代都市的生活空间尺度设计。通过排污系统、管线入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,让修复后的老建筑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。




村边有合围之百年古榕,屋前屋后有土生土长的岭南果树荔枝龙眼黄皮,新栽青竹、芭蕉,铺设草坪,建筑隐现其中。院中有大树,树下设置凉亭、户外柴火灶、吧台等,满足民居各类的公共活动,如party,烧烤,篝火晚会等。

此处原是夯土围成的院子,新构建赋予空间商业功能,一层为cafe厅,天台可举办小型沙龙,兼保护原夯土墙的使命。独立承重自成体系的钢结构空间与夯土墙形成新旧对比。



巷道满足传统关系中人、牛、农耕工具的通过,无法满足现代汽车通行,故而在村口广场设置停车位,步行到民居。




排山古村是当下中国乡村的一面镜子,原来的乡村生活方式日渐衰微。古老的传统民居在年代缝隙之间快速地荒芜,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的钢筋水泥建筑。

振兴乡村经济的浪潮下,抹去原乡记忆的乡村旅游项目此起彼伏,又大多黯然收场!作为设计师,在乡村民居的项目实践中,如果我们可以在时代的命题中,更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索,就可以做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作品。


这可能是微小的蜉蝣之力,不足以撼动大树;也可能是蝴蝶的羽翼,留下沉默但有力的风暴。

0756-8508984

18928076706

点击咨询